近期对北方一些马铃薯主产区进行了调查,发现马铃薯粉痂病正逐步在北方一些马铃薯主产区蔓延,个别地块发病率达到100%,对马铃薯生产和商品品质造成严重的威胁。据有关报道马铃薯粉痂病在国内福建、广东、湖北等省有发生,20世纪50年代福州连作薯田根部发病率曾达99.3%,薯块发病率达40.7%,湖北省西部山区也曾大面积发生。目前马铃薯粉痂病中作为北方马铃薯主产区的植物检疫对象,在一些主产区的发生和蔓延的趋势将对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和商品薯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须引起各马铃薯产区的高度重视。
基本概况
中文名:马铃薯粉痂病
病原中文名: Spongospora subterranea(Wallr.)Lagerh.粉痂菌
病原分类地位: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马铃薯
主要为害部位:块茎及根部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块茎及根部,有时茎也可染病。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mm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后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此病在病部内部产生粉状孢子,可与疮痂病相区别。
形态特征
粉痂病“疱斑”破裂散出的褐色粉状物为病菌的休眠孢子囊球(休眠孢子团),由许多近球形的黄色至黄绿色的休眠孢子囊集结而成,外观如海绵状球体,直径19~33um,具中腔空穴。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形,直径3.5~4.5um,壁不太厚,平滑,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近球形,无胞壁,顶生不等长的双鞭毛,在水中能游动,静止后成为变形体,从根毛或皮孔侵入寄主内致病。游动孢子及其静止后所形成的变形体,成为本病初侵染源。
传播途径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种薯内或随病残物遗落在土壤中越冬,病薯和病土成为翌年本病的初侵染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种薯的调运;田间近距离传播则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当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静止后成为变形体,从根毛、皮孔或伤口侵入寄主;变形体在寄主细胞内发育,分裂为多核的原生质团;到生长后期,原生质团又分化为单核的休眠孢子囊,并集结为海绵状的休眠孢子囊球,充满寄主细胞内。病组织崩解后,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
发病条件
土壤湿度90%左右,土温18~20℃,土壤pH4.7~5.4,适于病菌发育,因而发病也重。一般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易发病。本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及初侵染病原菌的数量,田间再侵染即使发生也不重要。
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对病区种薯严加封锁,禁止外调。
(2)病区实行5年以上轮作。
(3)选留无病种薯,把好收获、贮藏、播种关,剔除病薯,必要时可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分钟或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将种薯浸湿,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晾干播种。
(4)增施基肥或磷钾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改变土壤ph值。加强田间管理,提倡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传播蔓延。